1、岚图汽车在筹划初期便构建了自身的质量体系,并确立了“用户导向、问题导向、追求极致”的质量方针。“用户导向”即所有质量目标均以用户满意为核心,我们将净推荐率(NPS)作为质量考核的关键指标;“问题导向”则强调质量管理需精细化推进,需日复一日积累落实,所有问题必须透明呈现、直面解决;最终目标是实现“追求极致”,即打造高品质产品并交付给用户。
2、在产品策划阶段,我们将质量划分为三大维度:首先是基础质量维度;其次,考虑到车型售价普遍在25万元以上,我们设置了高级质量维度;最后,为提升用户购买意愿,我们还增设了魅力质量维度。因此,基础质量、高级质量与魅力质量共同构成了岚图汽车质量体系的核心基础。
3、在新产品质量开发过程中,过去行业普遍认为“质量是检查出来的”,而我们如今更强调“质量是策划出来的,更是开发出来的”。
4、我们推行“三个一”服务机制:10分钟内响应用户诉求,1小时内制定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,1天内实现用户满意。“三个一”服务机制推行的最大难点在于内部资源的快速调动。这就要求我们构建“用户型科技企业”的组织架构,通过明确的组织分工,确保后台人员能够在接到需求后,优先暂停手头非紧急工作,全力投入用户问题的解决。
5、我们会提前对新技术开展预研工作:对于计划应用的新技术,我们会提前1-2年在平台车型上进行装配测试,观察可能出现的问题,并开展耐久试验,提前排查风险,这对后续产品质量稳定性保障至关重要。此外,我们还将质量要求从功能、系统层面拆解至工序、零部件及具体管控点,确保供应商与生产制造环节均能落实质量标准。
6、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显著区别在于软件占比大幅提升,且我们与供应商在软件领域的分工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。过去,岚图汽车的“中央大脑”(OIB)及SOA架构相关软件多由供应商开发。如今,为提升核心竞争力,这些软件需由我司自主开发,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自身的软件质量保障能力。
7、传统硬件质量管控可通过穷举方法,产品下线后逐项检测排查问题;但软件功能复杂,且需结合特定使用场景,难以通过全面检测覆盖所有潜在问题。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汽车定义为“智能终端”,汽车已成为“硬件与软件结合体”,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全新的质量管控方法。因此,在质量策划阶段,我们会提前考量软硬件结合可能产生的问题;在产品开发、工艺设计及制造阶段,均需调整管控思路。
8、在研发阶段,我们会在产品中预埋数据监测模块,若某一功能出现问题,模块可自动报警;在生产过程中,我们通过监测相关数据判断产品是否正常;进入售后环节,我们仍可实时监控数据信号,确保产品质量稳定。这种全周期数据监控的管控方式,与传统模式有显著区别。
9、未来,我们希望变更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,将供应商的研发环节视为我们研发体系的一部分,将供应商的工厂视为我们生产体系的分厂。基于这一理念,我们已将“供应商”改称“合作伙伴”,连续三年召开的供应商大会名为“合作伙伴大会”,强调双方平等协作的关系。
10、5G技术与云检测技术已应用于我司质量保障工作中。如车身门缝间隙控制,岚图产品前后门间隙仅为3.5毫米。这一精度的实现,一方面依赖工艺设计阶段的大量数据模拟,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生产制造过程,确保间隙控制在3.5±0.5毫米范围内。
11、在数字化规划阶段,我们首先开展数据治理工作。以总装车间为例,我们对每台设备的关键参数与关键动作进行实时数据采集,这些数据会传输至数据终端。这种管控方式并非“车辆组装完成后再检测”,而是“过程实时监控”,能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质量问题,实现质量管控前移。
12、过去,车辆生产下线后需通过抽样检测排查质量问题,难以实现全面检测。如今通过数字化技术,每个工位均可实现数据在线,这对事前质量控制极为有利。在未推行数字化前,这种全面管控更像是梦想,而如今数字化技术已让其成为现实,为岚图汽车的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13、除制造环节外,我们在工艺优化方面也开展了相关工作。我们的核心思路是“简单”,研发阶段简化设计,工艺设计阶段简化流程,从而降低现场作业的失误概率,这是一项体系化工作。
14、我们对材料质量要求非常高,其中整车气味控制是重要指标之一。我们采用5分制评价体系:常温环境下,整车气味评分需控制在2.7分以下;在高温环境下(如武汉夏季暴晒数小时后),评分需控制在3分以下。这一标准对材料选择提出了严格要求。若材料选型不当,例如座椅内部封装的材料气味难以散发,将直接影响整车气味评分。因此,我们需在材料选择初期便确定合适的品类,并要求供应商在生产环节严格落实材料标准,从源头解决异味问题。
15、我们常将质量体系比作“一张网”,网眼不能过大,否则会导致大量质量问题遗漏;网眼也不能过小,否则过多细微问题会增加体系运行负担,影响效率。因此,我们需要构建“适度”的质量体系,平衡质量管控精度与体系运行效率。
16、新车开发阶段,我们要求车辆累计行驶里程需超过110万公里,并在不同阶段模拟用户各类使用场景,测试不同路况下的车辆性能,提前发现潜在问题。
17、我们提出“质量唯用户,车品即人品”的理念。车辆质量与员工职业素养紧密关联,无论用户是否能感知到,无论是短期可见的性能,还是长期耐用性指标,均需严格执行质量标准。在质量执行过程中,执行率处于首位。先确保标准100%落地,再谈后续优化,标准化比改善更重要。只有筑牢标准化基础,后续的持续改善才能逐步提升质量水平。若缺乏标准化基础,质量管控便如“在沙滩上盖楼”,难以稳固。
18、功能验证是一项系统工程。例如,车辆操控性是一项系统功能,我们会将其拆解为具体特性。比如车门关闭力,关闭力过大易导致车门关不严,过小则会降低车辆档次感,因此需明确关闭力的合理范围。针对这类需求,我们的专业团队会进一步拆解。例如,车门关闭力与胶条反力、车门与车身间隙、锁扣配合精度等参数相关,团队会将这些参数转化为可测量的管控点。通过对管控点的精准测量与控制,确保最终整车功能达标。这一工作是质量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功能验证的核心创新点。
19、零部件可通过采购获取,但将零部件组合后,为实现特定功能而设定的参数标准,是无法通过采购获得的,这正是主机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。
20、用户感知质量确实至关重要。若用户第一眼不喜欢车辆的造型、内饰等设计,可能会直接否定这款产品。因此,我们需在“产品卖点”与“用户感知”间找到平衡。岚图汽车早期的核心标签是“好开、安全”,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“舒适”与“智慧”属性,在车辆舒适度、智能化方面投入较多,弥补过往在用户感知层面的短板,让产品更趋完善。
21、我们每年都会开展大量质量改善工作,部分改善措施用户可能无法直接感知,但这些背后的努力,都是为了提升产品综合品质。
22、“零缺陷”是所有质量从业者的终极追求,我们必须始终坚守这一目标,但实现路径需循序渐进。过去,我们会将质量目标拆解为多个细分模块,逐一实现单个模块的零缺陷。若将整车质量比作一幅拼图,我们需先努力实现每一块拼图(即细分模块)的零缺陷,再逐步实现整车零缺陷。这是一个持续完善、逐步递进、不断改善的过程,但我们对零缺陷的目标追求绝不会放松。